关于曹操墓,民间一直都有“七十二疑冢”的传言。
2006年意外发现的一方两晋时期的墓志透露了曹操墓的方位。因墓葬被盗掘,考古队开启抢救发掘。中信出版社新近出版的《此处葬曹操》一书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曹操墓惊心动魄的发掘故事,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证认定墓主人身份,根据一系列关键证据对公众的质疑逐一进行科学回应,再结合科技与人文的方法,以全新的研究成果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和他的时代。
(相关资料图)
本书作者唐际根曾长期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、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,曹操高陵发掘见证者。微史记频道分四期选载该书部分章节,今天刊登的是最后一篇。
1.姿貌短小 神明英彻
曹操高陵中的人骨,多数集中出土于后室的下部。
曹操是墓中唯一的男性。其骨骸可辨认的只有头骨、下颌骨、肋骨、盆骨残块和股骨,骨骼出土时多散乱。其中头骨出土于前室东部,靠近前甬道位置的扰土下层;肋骨和盆骨散落于前室和南侧室;股骨等其他残骨分布于后室扰土中。出土时,头骨已经裂成数块,面部仅剩下残片。
曹操墓中的曹操头骨
对于考古学来说,头骨、面骨可以复原容颜,肢骨可以推算身高。若非面骨不全,我们甚至可以推知曹操的大致长相。不幸中的万幸,曹操的骨骼还残存了头骨、下颌骨。从下颌骨上的两颗牙齿,我们知道曹操生前有严重的龋齿,因为其中一颗牙齿上有龋洞。根据股骨长度推算,曹操身高可能只有1.56米。通常情况下,人体长骨的长度,与人的整体身高直接相关,其中根据股骨推算身高误差最小。即使考虑到各种因素,曹操身高不足1.6米,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墓室中的曹操虽然身姿短小,但丝毫没有遮蔽他奋发进取、功勋卓著的一生。刻有“魏武王”三字的石牌,记录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辉煌;“挌虎大戟”“挌虎大刀”“挌虎短矛”列具的威仪与气势,透露出他相伴终生的追求与理想;而铠甲与刀剑相随,显示他一路走来,人生不易。东晋史学家孙盛在《魏氏春秋》中以“姿貌短小,神明英彻”八个字评价曹操,准确而精练。
2.曹操的日常生活
曹操的随葬衣物,有衣、衫、襦,有裙、袴,有袍,有疏披,有臂褠,有帽,有袜,有手巾。上身所着,下身所穿,头部所戴,手中所执,足下所蹬,一应俱全。
从布料上看有绢、绮、绡、练、缣、绫、锦和绒等,颜色包括绛、玄、绯、紫、白、丹、黄、绛白。色彩丰富,一如曹操的多彩人生。
曹操的梳妆要用到镜子。墓内物品清单中有“镜台一”,随葬品中有错金铁镜1件,与清单相符,并有“绒手巾一”“胡粉二斤”。“胡粉”是当时人用于化妆的粉末。此类物品与曹操梳妆相关。
曹操化妆时还要熏香。现代人熏香是追求“小资”,但熏香对于曹操来说可能是日常功课。熏香的证据有二:一是墓葬中出土有“香囊卅双”的六边形石牌,想必随葬品中原本是有香料的,可能随着埋藏时间久了被自然分解;二是曹操高陵出土了1件陶质香熏,亦可作证。
曹操墓出土的香熏
《短歌行》第一句,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,直抒胸臆。历经乱世的曹操,思贤若渴,他想利用不多的时年,求得人才,使天下归心。伟大的抱负与求索的艰难,使他爱上了酒。
曹操饮酒一事,在墓葬中得以证实。曹操下葬之时,随葬耳杯51件。
耳杯,又称羽觞,是战国至魏晋时人们喝酒的酒器。曹操高陵中的耳杯虽然是陶质明器,却是“服侍”墓主人来世所用。51件耳杯,分为大、中、小、微四种型号,其中大型耳杯32件,占去多半。
陶耳杯
曹操高陵中除饮酒器外,一同出土的还有陶鼎、陶甑、陶豆、陶勺、瓷罐,以及1件陶圈厕和2件陶灶。陶圈厕是方便之器,同时养猪。陶灶当然是用来加工食物的。
陶圈厕表示有肉食提供、陶灶表示食物加工、瓷罐表示贮藏。这类器物相互配合,可谓“有酒有肉”,至少是曹操日常饮食生活的间接反映。
曹操的生活,或许就这么简单。
3.戎马一生 能文能武
曹操高陵出土文物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,除了曹操的头骨、画像石之外,便是墓中的铁兵器。
东汉已进入铁器时代。此时的兵器已不再是战国时代的铜戈、铜矛,而是让位于铁剑、铁刀、铁箭头。防护用的兵器中,铁铠甲已经普遍投入使用。
曹操高陵出土的铁器数量大、种类多。据不完全统计,铁器残块超过4000余件,其类别有兵器、工具和生活用器,而又以兵器种类最全。
兵器种类有刀、剑、蒺藜、箭头、匕首、铠甲、胄(头盔)等。
纵横千里,需要出行工具。
曹操高陵中出土了一批车马器。包括鎏金铜盖弓帽、鎏银铜伞箍、铜伞帽、铜栓钉等,证实随葬品中至少有马车1辆。
第一排:鎏金铜盖弓帽(3 枚)、铜伞箍(1 件)、铜栓(1 件)第二排:鎏金铜拉片(2 件)、鎏金铜衔环(2 件)第三排:鎏金铜钉(5 枚)
曹操高陵出土的数十块石牌中,有块刻有“书案一”字样。这种属于“遣册”性质的石牌,记录了墓内置有书案。
个性化的随葬品还有1件陶砚。
刀剑铠甲与书案陶砚相伴一生。人们不应奇怪曹操曾经为《孙子兵法》作过注,曹注《孙子兵法》将他的军事生涯与学者习性完美地联结起来。
这就是曹操,集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于一身的曹操。
4.绝淫祀 砸烂旧世界
曹操高陵出土的画像石尺寸并不完全相同,显示可能原本砌在祠堂的不同部位。由于画面必须面向观者,这些画像石当年必是侧砌,因而其侧面偶尔能够保留侧砌痕迹。
果不其然,墓内多块画像石的侧立面都可见石灰,显然是早年侧砌留下的痕迹。典型的例子是“七女复仇”画像石,其四面都留有石灰痕迹,显示这块画像石当年是砌在祠堂的中部位置。这块画像石的一角,还留有被人用撬棍撬动的痕迹。
曹操高陵“七女复仇”画像石及复原图(复原图为钟雯绘制)
曹操为什么要拆祠堂?
汉代崇儒,大力推崇孝道,通过以孝为谥、优待孝子和“举孝廉”选拔官吏等手段彰显孝行的功用。“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”导致厚葬之风愈演愈烈,尤其在两汉的陵墓、祠堂、庙宇、石阙中得以佐证,以致成为“富者奢僭,贫者单财,法令不能禁,礼义不能止”的地步。祠堂作为家族展开道德教化的场所,当时大兴孝悌之风,祠堂增长的速度势如破竹,且在用于搭建祠堂的画像石上多刻满孝子、贞妇、忠臣、义士等题材的故事来缅怀已故长者,以示孝道以及勉励后生发扬传统。
曹操在任济南国相期间,毁坏祠堂,禁止淫祀,“故在济南,始除残去秽”。在晚年时曹操更是大行节俭之实,提倡“绝淫祀”的曹操拆卸早期祠堂便可以理解了。
曹操拆除他人祠堂,是在砸烂或改变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世界。
5. 澄清“篡位”指责
曹操被不少人称为“绝汉统”的“奸贼”。曹操高陵的发现,最大的“贡献”,当是澄清了对曹操“篡位”的指责。
是的,曹操没篡位。直到辞世入土,一如文献所载,他仅仅是“魏王”。
曹操的身份,在墓葬的规格、规模方面都得到了体现。例如前室和后室的“四角攒尖”的结构,非普通东汉人可以使用;而就随葬的物品而言,很能体现曹操帝王级身份的,是发现于后室的青玉璧。
玉璧整体呈扇形。中部有密集的蒲纹,边缘处有一周平滑的窄边,出土时已断为数节。残存部分弧边宽5.1厘米,厚0.5厘米,复原后直径约16.5厘米。此种规格,无疑是帝王所用。汉景帝所用玉璧,直径也是16厘米。
然而墓葬中所有的文物,最直接体现曹操身份的便是圭形石牌。
曹操高陵出土完整及可辨认形制的圭形石牌10块,上刻有“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”“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”等字样。
为什么是“魏武王”而不是“魏武帝”或“武皇帝”?这个根本的区别,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:曹操到死还只是“王”。
既然是“王”,就比“皇帝”差一级。
有人以曹操高陵中随葬了12件陶鼎,其用鼎之数与《后汉书 · 礼仪志》所载“东园秘器”中皇帝用“瓦鼎十二”相符,说曹操下葬时用了天子之礼。其实,曹操用鼎随葬,与其筑寿陵不同。后者是曹操自己安排,前者下葬时用鼎陪葬,实际是曹丕所为。曹操下葬后八个月曹丕称帝,是历史事实。作为早已有志于帝位的曹丕为其父僭越用鼎,系情理之中。但曹丕所为,不等于曹操践位称帝。 曹操在世之时,汉献帝已许其“建天子旌旗”,但他终究没有称帝。
曹操高陵出土的12件陶鼎(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馆长孔德铭供图)
既未称帝,何来“篡汉”?
说到这里,我们不能不想起一件事:
公元219年,曹操去世前一年,邺城发生魏讽的反曹叛乱。叛乱平息后群臣替曹操深感不平。曹操为汉室尽心尽职,却还有人暗算他,倒不如干脆废了献帝,直接当皇帝算了。于是“劝进”之声四起。前将军夏侯惇说得最直接:
天下都知道汉朝气数将尽,一个新的朝代正在兴起。自古以来,能够为民除害,使百姓归附的,就应该成为天下之主。你戎马三十余年,功德盖世,天下归附。既应天命,又顺民心,当皇帝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?
曹操的回答却是:
如果天命使我有了当皇帝的可能,我还是学周文王(专心辅佐皇帝)吧。
《此处葬曹操》 唐际根 著
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6月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人人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 联系邮箱:8557298@qq.com